您现在的位置: 月兔耳 > 月兔耳特征 > 正文 > 正文

文学里的村庄红旗渠,你慢些流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4 11:27:10
我多次写过红旗渠的故事,对当年的红旗渠建设者们一直怀有很高的敬意。在最困难的时期,做出修红旗渠的决定,很不简单。当时太行山缺水,一个县的人都困在了水上,修红旗渠下的是笨力,不是为了个人,那是为了大家。修建红旗渠是在特殊年代里用双手书写在大地上的一座丰碑,丰碑上有4个字:生生不息。只有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干出这样的事情,其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不可战胜最生动的诠释。至今每次去林州看红旗渠,都是一种洗礼。红旗渠精神为文学工作者提供了不竭源泉和精神动力,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回望,有责任坚守,更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世代传承。——摘自李佩甫接受《大河报》采访内容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曹辉陈普庄胡雪怡八百里太行,巍峨险峻,绵延不绝,鬼斧神工。高山如父。它像一位威严的父亲矗立着,阻隔着西伯利亚的寒流;它像一位年迈的父亲支撑着,亿万年岁月侵蚀,血管干涸。“惩山北之塞”,于是有了愚公移山。十年九旱,于是有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理想如炬,信念如磐。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李佩甫在河南省郑州市接受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年8月,河南郑州。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先生淡呷一口清茶:“壁立万仞!”回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创作电视剧剧本《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在太行山下的采访经历,70岁的老人依然心潮澎湃,语调铿锵。90分钟对谈,他6次用到“壁立万仞”这个词来形容太行山势之险峻。循着李佩甫先生的笔触,我们来到太行山下,走进河南林州,走进红旗渠沿线的林州人家,走进已经发生和正在继续发生的“红旗渠故事”。十年九旱,换了人间——一部惊天动地的传奇史林州市北的红旗渠纪念馆里,老汉桑林茂跪地求雨的实景雕像,将人拉回到那不堪回首的过去。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里的雕像。相传民国初,因村里缺水,桑老汉走了好几里地,挑回一担水,心想着过年全家包顿饺子。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门接过水桶,不料因道路崎岖,裹过的小脚一崴,水桶打翻在地。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妇竟自尽身亡。过去的林县,十年九旱,地棘天荆。据林县县志记载,自明朝正统元年(即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大旱绝收30余次,更出现5次“岁大荒,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的炼狱惨象,饿殍遍地,哀鸿长鸣。现在的林州,换了人间。市区往北约20公里,G国道与红旗渠一路相随,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林县早更名林州,旱地变绿洲。桑耳庄村,就静静地依偎在红旗渠畔。村民依旧大多姓桑。当年桑老汉一家逃荒后不知所踪,留下来的人,尝过了修渠的苦,也尝到了渠水的甜。许多文学作品都会把桑老汉一家的悲惨故事作为故事的开端。现实中的桑耳庄,则是红旗渠故事的开篇者和重要一章。从村部前坪的一条坡道上行百余米,一座开阔的广场呈现在眼前。村里人把它命名为“劳模广场”。在红旗渠长达十年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劳模,现在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铭记这段岁月。穿过劳模广场,便来到杨贵书记工作旧址。暖水瓶、煤油灯、旧土炕、绿军被……屋内的陈设,还原了当年的情景。年至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曾带队多次到桑耳庄调研,并长时间在此蹲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治山治水。一个村庄,一个乡镇,一个县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变。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的青年洞。年,红旗渠的水通到了桑耳庄村,缺水的窘况,得到根本改善。村党支部委员桑增书说,从那往后的几十年,桑耳庄与“水”的故事,一直在延续。人们用上了自来水,还利用一眼山泉,建了矿泉水厂,注册了“红旗渠矿泉水”商标……近年来村里又进行了污水管网改造,穷、脏、乱的旧山区,变成了绿、富、美的新农村。老书记杨贵的足迹遍布林州山山水水。距桑耳庄不远的盘阳村,同属林州市任村镇,是红旗渠建设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地标。当年的建设指挥部就设在这里,著名的“盘阳会议”就在这里召开。村委张学明早早在村部前的广场等着我们。指挥部旧址是一处明清建筑。三进的小院,屋檐下的石板上满是水滴石穿的痕迹,木门一打开发出“吱呀”之声。游客在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止方村旅游“打卡”。当地传统民居保存完整,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据史料记载,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展开。由于战线过长、技术力量不足,无法统一指挥,出现了许多问题。当年3月,针对这些问题,“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在盘阳召开会议决定:树立长远作战思想,不急于求成,将工程划分为四段分期施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盘阳会议被称为红旗渠建设中的“遵义会议”。张学明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豫西北交通要道,豫晋古道穿村而过,“鸡鸣闻三省”的牛岭山就坐落在村头。修建红旗渠时,指挥部选址于此,就是因为其交通区位的重要性。红旗渠修成后,盘阳村有了一个新的标签:太行山下的“小江南”。“粮食产量高了,生活好了。土特产多,花椒啥的,别处有的我们大都有。我们这里还有别处没有的,那就是从事货车运输这个行当的非常多,因为交通便利。”坚韧不拔,生生不息——一部战天斗地的奋斗史太行山脉是一条地理山脉,也是一条文化和精神山脉。林州人将一段伟大的历史写在中原大地,而他们也被写进了一部部催人奋进的文学作品中。从红旗渠动工的第一天开始,在各类报道、文艺作品中,就有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提炼和描述。年2月,红旗渠刚刚开工的时候,摄影家魏德忠拍摄了红旗渠建设的第一张照片并命名为《移山造海》,刊登在年3月的《河南日报》上,并称赞其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年,知名作家师陀在《上海文学》第3期发表文章《红旗渠》,文中谈到了“为林县人民的战斗精神所震惊”。文学界对红旗渠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etuera.com/ytetz/4529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月兔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