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月兔耳 > 月兔耳特征 > 正文 > 正文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7/25 14:35:44
北京专科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重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冷汗,头子昏倒,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久就寝不够的人,格外是暮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均可采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按照病人的体质、胖瘦决计,个别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

按照当代探索解释,酸枣仁能制服中心神经系统,有安定催眠效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忘掉效用较好,若病人伴随心悸、忘掉、胸闷则采用茯神。知母清虚热。

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个别以6克为好。甘草疗养诸药,共治肝血不够,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忧伤脾而涌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重点为心中烦躁,曲折不眠,兄弟心热,口干冷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弗成与药同煮,应当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功效显然,个别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肃静。若阴虚显然,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重点为心悸不寐,手脚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份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重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领》),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重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做响,晚上不寐,心境不宁,嗳气,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此方是诊疗胃肠病引发的夜寐担心的灵验药方。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下后,胸闷烦惊,至夜焕发不寐,精力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来往寒热,口苦,咽干,目炫,心烦不寐,胸胁苔满,苔薄,脉弦。笔者曾用小柴胡汤加减诊疗一妇女经期感应外邪,低热一再不愈,眠差心烦,口苦耳鸣,胃胀纳差,得到较好功效。方中可参预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此方必定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弗成用。此方关于妇女产后发烧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代的失眠症均有较。好疗效。

八、水热互结伙失眠用猪苓汤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诊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见发烧口渴,心烦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舌红、脉细数。临床上笔者罕用此方诊疗泌尿系统沾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往往取效,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九、血汗不够且脉结代之失眠采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宿疾后阴血不够,血不养心,虚羸少气,心悸失眠,虚烦不寐,大便干结,舌淡少苔,脉细或结代。方中炙甘草重用,甘温益脾,补子而实母,以养心复脉;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佐以人参益气生阳,阳中求阴;桂枝助心阳而通脉。诸药适用,对心律反常伴失眠者时常灵验。

十、邪去正未复之失眠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病后邪已去,浩气未复,气血津液不够之证。辨证重点为低关切烦,眠差,口干唇燥,纳少,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可协助酸枣仁、五味子、浮小麦、柏子仁、龙骨等安神之品。

失眠症诊疗关键在辨证论治。临床中天真采用经方,也许有很好的疗效。但需提议的是,经方运历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药量也应因人因证而异,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况且也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连系利用,能得到更好的疗效。经方还可协助时方、土方,扬长避短,升高疗效。失眠症的诊疗是繁杂况且好久的历程,不能偏执于方药的效用,要注意病人的心思、生存习惯等方面的调动才略够抵达治愈目标。

附录:

酸枣仁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前提是“虚劳”,是由心肝阴虚血燥而引发。展现为“虚烦不得眠”。“虚烦”,心中郁郁而烦,格外是晚上,心中常因烦乱而不宁。故仲景用酸枣仁养血而补心肝之体。川芎调畅气血而称心肝之用,一散一收,阴阳合一。他药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宁,火清而魂自安。

但笔者初试此方,时常效不依期。后读刘惠民医话,言“酸枣仁不只是诊疗失眠不寐之要药,且具备滋养强大效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力”(《名老中医医话》)。并觉得,用药之巧在于量,个别成人一次多在30g以上,乃至可抵达75~90g,用量5~6倍于别人。正由于刘氏善用枣仁,伙伴将其与善用生石膏的张锡纯一概而论。余受启迪,后每用枣仁量至30~60g。其疗功效真不同。

曾治石姑娘,年32岁。染病毒性心肌炎愈后失眠年余。每至安眠必用安稳方有睡意,白昼精力疲倦,如斯数月,苦痛反常。望其舌嫩暗,苔薄润,脉弦而细。拟酸枣仁汤滋阴养血,润燥清热。服用10余剂,不见功效。后将酸枣仁加至60g,当夜安眠4小时,甚为闲适。继服10剂,就寝可达6小时之多,精力也转而开畅,病痛根基消逝。

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者,心肾也。平常生理形态下,心火下交于肾水,肾水上交于心火;水火既济,心肾交通,何患之有!今邪入少阴二三日以上,化热之时也。热邪伤及肾阴,使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产生阴虚于下,阳亢于上,故而心中烦不得卧。

张仲景取阿胶、鸡子黄、白芍养血救阴;黄连、黄芩旨在泻火,使阴复火降,水火既济,心肾交泰,烦除而卧安。运用此方,关键在于控制阴虚火旺证,即伴随口燥咽干,舌红绛,脉细数。

刘渡舟氏指出:“此证每晚当阳入于阴之时,则烦甚而不能卧寐。”(《伤寒论解释》)即安眠窘迫,心烦不宁。越不能寐越心烦,而越心烦则越不得安眠。如斯产生恶性轮回。这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范病症。余曾治一银行人员,因交易原于是致失眠3个月。每至晚上,心烦不宁,难于安眠,甚则通宵不寐。并见口干少津,手心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拟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取黄连6g,黄芩6g,生白芍12g,阿胶12g(另炖冲服),鸡子黄2枚(后入药汁内服)。服药3剂,便可安眠5个小时,但时有尿热感,参预知母10g,黄柏5g。继服10剂,每晚可睡6个小时;上方续服12剂,就寝可达7个小时,兼症亦见减弱。

栀子豉汤

《伤寒论》29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一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本条乃系实邪虽去而余热扰于胸中而至的失眠证。虚烦之“虚”是对有形之邪而言,非浩气之虚。其轻者,虚烦不得眠;其剧者,“必一再颠倒,心中懊”。“一再颠倒”描述心烦之甚,身不宁也。“懊忄农”二字,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方为“似中巴豆、草乌头之毒药之状也。”这类感应绝大多半人未始阅历过。

若推而言之,患热性病而又食辛辣食品的难熬感多半人则有过。因热在上焦,故取苦寒之栀子导热下行;豆豉玩忽上达,宣透解郁,并能调停胃气。利用本方,要先煮栀子以取其味,后纳豆豉以取其气。

《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验:蕲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慨叹之状。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疗养数日而起。笔者每用栀子豉汤时,多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适用,诊疗热病后肺胃阴伤,虚火上炎而至的失眠症,取其清养肺胃,约束虚火之功。

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妇人病》篇云:“妇人脏躁,善悲痛欲哭,如神灵所做,数呵欠,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躁属神色病变,意谓心肝贫血,神担心稳,甚至神色躁扰不宁。临床见证多为发生性,心境简单激动,知觉过于敏锐或笨拙,心烦失眠,时而呜咽,时而烦闷不语,大便燥结等。有人指出,本方关于严峻的神经病弱、癔病、跳舞病、癫、狂、痫、赤子多动症等,凡浮现阴虚阳亢,而展现为口干、心烦紧迫难忍之状者,多服此方,当然取效。

笔者曾诊疗一女青年,因失恋而心境反常,时而沉默少言,时而呜咽不只,夜难入寐,发病月余,仅做针灸诊疗。脉弦细数,舌质红赤,苔少。属脏躁病。拟生甘草30g,小麦10g,大枣15枚(切),炒枣仁30g,竹叶10g,灯芯5g。煎服3剂,未再呜咽,夜能入寐4~5个小时。仍郁郁而闷,神色冷淡。

上方加石菖蒲10g,麦冬30g。继服10余剂,夜寐安好,诸症告失。是方小麦养心气,护心阴;甘草、大枣甘润缓急。正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此方亦治男人。岳美中教师在青年时代,曾治一男人,喜笑无常,时时呵欠,状如“巫婆拟神灵”,投甘麦大枣汤,药尽7剂而愈。

百合知母汤及百合地黄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有诊疗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等类方。固然原文并未言及诊疗失眠症,但历代医家用于诊疗失眠症者不乏其例。

其因有二,一是百合病的一种病症就有“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躁不得卧”症(成无己语);

二是百合味甘性平,本是一味清心润肺,益气安神良药。如斯,药证合拍,用于失眠症的诊疗,当然瓜熟蒂落。何任教师觉得“余遇患热性病以后阶段,有口苦,尿黄或赤,并有某些神经系统见证者,时常先思虑解析其能否合乎本病。”(《湛园医话》)笔者曾治一产妇,32岁,由于出血过量,产后体质病弱,低热半月,热退后,遗患口苦咽干,五心烦热,黄昏难眠,并有兄弟汗出。舌质嫩红,舌尖赤,苔少,脉细数。脉证合参,显系心肺阴虚,热伏阴分而至。

拟方:生百合30g,知母10g,生地15g,青蒿30g,地骨皮30g。初投3剂,汗出已止;又服1周,夜眠5~6小时,且口苦咽干已无,舌上布津。恐其药物过凉伤气,遂去青蒿、地骨皮,参预生山药30g,继服10剂而安。

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篇纪录了一首诊疗失眠的名方,即半夏秫米汤。其产生是因是由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分,产生阴虚,故晚上不能合目而失眠。并说此方关于新发之病,有“覆杯而卧”的功效。卫气不得入于阴分,何以用半夏秫米汤?伯高仅用交通阴阳几字总结之。昆裔医家虽多论及,但切中关键者莫如清朝吴鞠通。

他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特设条则:“温痊愈后,嗽稀痰而不咳,通宵不寐者,半夏汤主之。”卫气何以不能下交阴分而产生阴虚?是由“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胃和,寐可立至。此方虽有覆杯之效,但历代医家多增味而用,这也许与原文对半夏秫米汤证的叙述不清相关。

唐朝孙思邈在《令媛要方·胆腑病》中立令媛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中除半夏秫米外,另增酸枣仁、生地、茯苓、炙远志、黄芩、生姜等。上世纪三十年月丁甘仁教师常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诊疗胃不和夜不眠症。施今墨教师则罕用半夏秫米汤合异功散诊疗此证。

近阅《王修善医学札记》,书中记叙一位干部,因办事繁忙,用脑太过,日夜不寐,已一周余。伴见干呕,厌食,体倦,脉滑。王氏治以半夏秫米汤,一剂而愈。这些兼症的涌现,关于明白半夏秫米汤的证候特性,是有必定辅助的。

本文来自网络,由经方日志编纂整顿。

为创造经方日志读者深入互换,创建了一个胡冯经方六经辨证医生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etuera.com/ytetz/43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月兔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